路線查詢
2019-07-20
我們先了解一下,我們的健康是怎么出問題了:身體虛(先天、后天)→ 體寒 → 濕氣 → 凝 → 瘀 → 堵 → 腫瘤(生病)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最基本的邏輯關系。
那么堵是堵哪兒?是堵在經絡上。
三伏天,不僅是外在氣候陽氣最盛的季節,也是人體自身陽氣最旺的時候,這時做艾灸,就是利用“天之陽、地之陽(艾灸)、人之陽”三重合力,固本扶正,祛除一切寒濕,打通瘀阻經絡,此時艾灸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的治療效果。
1、排濕寒的效果是平時的3倍!
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足的時候,也是身體排除寒濕伏邪最好的時機,此時來做艾灸可達到三陽相加,即同時利用“天之陽、地之陽(艾灸)、人之陽”三重合力,固本扶正,祛除一切寒濕。
2、預防伏邪潛藏
三伏天陽氣聚集在體表,五臟空虛,陰邪伏在體內,沒有辦法順暢地排出體外,伏邪容易潛藏在我們的心肺、脾胃、關節,腰臀,到冬季就會出現不適反應。所以我們在三伏天做艾灸就可溫養五臟,保持體內陽氣,以防此類現象發生。
3、可以疏通經絡,保持身心愉悅
三伏天人體會感覺悶熱不適,甚至會中暑、暈厥,這是因為人體的經絡和穴位被堵住了,通過艾灸把經絡穴位打開,疏散這些邪氣,人自己就會感到輕松、舒適,從而保持心情愉悅。
4、祛病愈病快速
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,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時機。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灸,與艾火的純陽,雙重陽氣作用于人體病灶,祛除一切寒濕,打通經絡。
5、延年益壽
太醫竇材在《扁鵲心書》中云:“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,真氣壯則人強,真氣弱則人病,真氣脫則人亡,扶陽保命延壽之法,艾灼第一。”真元乃元氣、陽氣,所以,元氣是生命之本,是健康之本,長壽之本,福德之本。
四大養生要穴:關元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命門穴
三伏天三種最常用療法
1、針對宮寒——艾灸溫宮法
宮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兇手,痛經、經期紊亂、手腳冰涼……都是宮寒的表現,嚴重將導致不孕、性冷淡、小肚子突出等。
艾灸4個關鍵穴位:關元穴、神闕穴(即肚臍)、氣海穴、命門穴
溫補腎陽,溫宮散寒
2、針對空調病——艾灸溫陽法
膝蓋、肩膀等關節部位直接暴露在空調底下,寒氣直接入侵,關節更易老化,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,運動量少的人,將導致肩頸酸痛等亞健康癥狀加重。
艾灸3個關鍵穴位:風池穴、大椎穴、阿是穴
溫陽散寒,活絡經脈
3、針對濕氣重——艾灸祛濕法
濕氣不除百病生。濕氣侵體,常伴有頭痛、身體酸懶、倦怠乏力等癥狀,如濕氣不除還將導致關節風濕、酸痛,水腫肥胖,面色暗沉……
艾灸5個關鍵穴位:關元穴、足三里穴、中脘穴、解溪穴、豐隆穴
1、艾灸順序問題
總原則:先上后下,先背面后正面,先左邊再右邊,先頭身后四肢。有些個別穴位會有個別順序。
2、艾灸頻率問題
平時身體沒有病痛的話,每隔3-5天艾灸保健穴即可,每穴位3-5鐘左右。
如果有傷風感冒等病痛,或身體寒癥較重,可以隔天艾灸相應的穴位,時間可以長一點,8-15分鐘都可以。無病痛的情況下,不要每天艾灸,易上火(出現口干舌燥、便秘、痘痘、鼻血等)
3、艾灸時間問題
原則上一天任意時間都可以艾灸,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時間,對比是,上午>下午>晚上。晚上9點后最好不好艾灸。晚上適宜養陰。例外:如果是治療失眠癥,臨睡前艾灸效果較好。
4、氣血問題
艾灸是調動你自身的氣血消滅體內的敵人,多少會損耗自身氣血,所以要注意補氣血。但堅持艾灸,體內陽氣終將勝于邪氣。
三伏天的第一大忌 :忌 生 冷。
1,忌吃生冷,喝涼白開、溫熱水;
2,少吹空調,室內溫度和室外溫度的溫差不要超過5度;
3,忌一切耗損陽氣的行為。
?
1、伏前調理灸:一次/周
2、伏前培元灸:一次/2天
3、初伏灸:連灸3天,之后癥狀調理1次/2天
4、中伏灸:1次/2天
5、末伏灸:1次/3天
6、伏后固本灸:1次/2天
下一主題:帶脈拍一拍 減肥排毒全解決
上一主題:2019爆款男士發型